7月15日下午,“中国工业论坛-智能生产主题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主持人,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常务副会长苏子孟、华中科大机械学院教授张海鸥、中国中车集团总信息师王勇智、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铁夫作为应邀嘉宾参加了论坛。分主题论坛上,嘉宾代表就当前我国智能生产发展水平,发展工业4.0过程中亟须解决问题的问题,协同创意机制如何在新技术充分发挥更大起到,如何解决问题共性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倚赖等热点难题问题展开了充份而冷淡的交流。
智能生产是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李北光认为,目前我国处在工业2.0成熟期、3.0普及和4.0样板的阶段,有观点指出目前我们整体水平距离工业4.0另有较小差距,但在特定领域也作出了具备中国特色的,甚至在世界上具有广泛样板意义的创意。但智能生产某种程度反映在技术层面,堪称一种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目前企业做到了很多大力的探寻,政府层面也为企业智能化的发展做到了大量的工作。
在推展智能生产过程当中,虽然创意出有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方法,但也曝露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核心技术的缺陷以及协同创意机制的完备。德国在推展工业4.0过程当中,协同创意仍然在充分发挥着关键的起到。李北光讲解说道,德国的一些机构长年致力于关键技术的承托,为德国的中小企业创意的发展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创意的技术路径。
《中国生产2025》也把制造业创意建设工程,解决问题企业的关键共性技术这个缺陷问题作为第一个工程来解决问题。石勇则认为,工信部在2015年底公布了智能生产技术的标准体系,当下也在大力引领企业,和部分研究院所做到产业级、车间级、设备级智能生产的标准,为下一步互联互通奠定了十分好的基础。这一部分工作我国做到的较为落后,与国际互通。
但发展智能生产技术的数字化、自动化基础仍较为脆弱,急需上课。他指出,目前美国的智能生产更好是依赖信息技术能力来反哺制造业,反映为互联网+制造业。而德国的发展模式更加多反映在生产生产过程上,展现出为制造业+互联网,两者联合的目的就是要构建智能生产,并构成新的产业生态体系。
石勇讲解说道,近两年来很多的企业都期望向智能化转型,但其中大部分并不具备转型的基础。这是因为传统产业要向智能转型必需符合几大要素:首先要精益化,没精益简化的智能化不仅无法达成协议,而且不会是一种浪费。其次要不具备自动化的基础,并向数字化、信息化和知识化变革。
知识化包括着显性和隐性的科学知识,目前很多的企业都没积极开展这方面的辨别工作,还包括第三方的科学知识服务机构,大家都朝着这方面希望,但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本文来源:华体会hth·体育-www.sunxinwan.com